关注 | 樊磊:信息科技教学指南编写思路与整体介绍 - 教育资讯 - 青岛正日软件有限公司
教育资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关注 | 樊磊:信息科技教学指南编写思路与整体介绍

2024-11-01 | 862|

信息科技课程标准逻辑主线对于教学内容和模块的组织具有核心影响,是连接新教学理念与实际应用的桥梁。樊磊教授在2024年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教学指南和配套课件培训会分享会上,强调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中逻辑主线的重要性,它作为连接理念与实践的桥梁,对教学实施和指南设计有重大影响。逻辑主线不仅涵盖核心概念,更深层次体现了思想和方法的发展,其重要性超越了单纯的核心概念讨论,教学指南通过螺旋式上升的逻辑主线,引导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理解学科,同时适应数字化转型需求,推动教学创新和个性化发展。具体内容快跟着艺术素质测评系统的小编来看看吧~

该报告从模块、单元、正文、配套课件等方面介绍了教学指南的编写思路和整体结构,强调与核心素养的关联,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具有较大的自主性,以灵活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全面、深入的学习体验。具体内容如下:


PART.01
思维导图


PART.02
章节速览


00:00
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与教学指南的逻辑主线

信息科技课程标准逻辑主线对于教学内容和模块的组织具有核心影响,是连接新教学理念与实际应用的桥梁。樊磊教授解释了逻辑主线如何在教学指南的设计中得到体现,尤其是在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突出了信息科技课程与时俱进的特性。通过这一讲解,旨在帮助教师更有效地理解和应用教学指南,以贯彻课程标准的新观念。


05:12
逻辑主线在课程中的演化与应用

樊磊教授强调了逻辑主线在学科教学中的动态性和进化思想,指出这六条逻辑主线不是静态概念,而是学科思想从简单到复杂、从个体到系统的演化过程。课程设计围绕这些主线,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强调不同方面的理解,体现了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路径。逻辑主线不仅涵盖了核心概念,而且更关注学科关键思想和方法的发展,强调从简单到系统化的过程,无法用单一概念完全涵盖。


11:07
信息科技教育中算法思维的重要性与实践

樊磊教授讨论了信息科技教育中,特别是算法教育的核心理念与实施策略。强调将算法视为一种解决问题的通用思维方法,而非仅限于特定技能或知识。提出教育过程应注重从简单应用到抽象思维的逐步过渡,强调算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多方面特征和价值。同时,强调了从传统知识传授模式向培养计算思维转变的必要性,并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及其带来的变革。


25:50
数字化转型下的教育改革与信息科技课程指南

教育改革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其中信息科技课程成为推动这一进程的关键。教学指南作为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旨在适应数字化国家的教育需求,推动教育现代化,不单是教材的替代,而是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强调灵活性与创新。教学指南的编写,旨在提供基准性参考,不仅解决了如何教的基本问题,也引导教师探索如何教得更好,以及如何在教育体系中发挥信息科技的核心作用,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38:21
详细说明信息科技课程模块设计

樊磊教授讨论了信息科技课程模块的设计结构,包括序言部分的五个方面:模块设计说明、与核心素养的关联、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具体化信息汇总表。强调了模块设计需要明确教学要求、与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关联、内容和学业要求的具体化,以及如何通过教学指南节省时间并解决教学中的困惑。


46:23
单元项目教学设计

讨论了单元教学的设计理念和实施细节,强调了单元作为大项目的分解,如何通过分步教学和多课覆盖,实现逻辑主线的螺旋上升。指出单元项目根据年级和复杂程度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容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需求,强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设计。

52:04
教学指南单元序言和教学结构解析

樊磊教授讲解了教学指南中单元序言的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背景、目标和价值,以及涉及的学科知识、技能和实施条件。此外,阐述了教学指南的版式特点,如分栏设计,左侧为学生视角,右侧为教师视角,以帮助教师设计教学活动并提供实施建议。强调了指南的实用性,旨在辅助教师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01:00:15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指南与活动设计

教学指南详细阐述了课程内容分解为具体活动的重要性,强调了每个活动都应紧密联系学习目标,实现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指南还指出,考虑到地区和学生差异,教师拥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活动内容。强调了在活动中融入价值观教育,以及通过权威解读法律法规来提升学生的素养。此外,提到配套课件对教师教学的支持,包括提供实验细节和增删内容的灵活性。最后,鼓励教师将教学指南作为创造未来数字化课堂的导览和线路图,实现课程标准的丰富内涵。


PART.03
讲座原文


今天我主要讲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我想首先跟大家一起回顾一下我们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它的逻辑主线这个思想,还有逻辑主线它是如何影响课标的内容模块,我个人觉得这个逻辑主线它的设立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一个,跟我们的理念课标的新的理念,还有跟他落地实施中间的一个桥梁。所以他对我们以后的这个教学实施,包括对我们教学指南的设计,以及在具体编写中的一些思路都是至关重要至关重要。所以我想还是花一点时间,对课程标准里面所提出的这个教学逻辑主线,他对我们整个内容模块的这种布局和影响做一些简单的说明。然后第二个部分,就是主要主体部分,还是放在我们这个教育指南,它的一些设计的一些整体的思想和思路,包括我们在设计这个教学指南中如何来把课标的对课标里面引进的一些新的一些观念,能够不折不扣的把它贯彻到教学里边。教学指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中间的一个桥梁,所以我会比较详细地介绍一下,就是在教学指南的具体构造,它的具体整体结构、细部结构中。那么前面说的这个逻辑主线是如何渗透的,它是如何来贯穿着整个教学指南的。就是从哪些方面这样帮助老师能够在使用教学指南的时候更容易理解。

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信息科技的课程标准,它在有一些内容,还有一些基本的思路上,跟其他学科是有不同的。刚才我都说了,我觉得非常具体的一个事情就是关于逻辑主线。我们在信息科技里面明确以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作为我们六条逻辑主线。我们都知道在我们义务教育阶段其他课程里边,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学科核心概念,或者叫做通俗一点就是学科大概念。

为什么信息科技要用逻辑主线?当然宏观上,熊璋教授也都谈过,就是说我们信息科技它要与时俱进,它是一个跟时代跟技术发展高度相关的一个课程。所以他的很多基本思想,基本的学科的指导核心思想,又有特色的、有代表性的,它都是在不断的演化中,我们对他的认识也在不断的进步,也在不断的变化,所以从学科本身来讲,从我们这个信息科技这个课程它的定位来讲,它需要有一种这种变化的过程。所以我们学科用逻辑主线,实际上就是不想用那种简单化固化逻辑结构过于完整这种知识结构来组织我们的课程,来组织我们的内容。具体的就是右边的这样的一段话,我想能够基本上代表我们如何来理解这样的一个每一条逻辑主线。

大家注意看,这六条逻辑主线它都不是静态的,也就是说它都不是给你个定义,然后你去套这个定义,这不是概念的思路,而是一种进化的思想。所以它表示的是我们这个学科从最简单的观念如何来一步一步进化到某种当前的状态。所以他始终不是说我就是用一个定义所能描述的,所以用概念是无法把它的丰富内涵完全表达出来的。基于这个逻辑主线。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课程标准里面,关于每一个模块的它的内容结构上就非常明显地体现出这种进化不断进化这样的一个思想。

每一个模块我们可以看到,它都会涉及逻辑主线的所有方面,也就是六条逻辑主线。从一年级开始,它的模块内容里面它就包含了这六条逻辑主线的所有方面。同时又根据不同模块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别去强调这些思想的不同方面,或者说强调对这些思想的理解的不同层面。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可以看出这个特点。就是每一条逻辑主线,我们实际上每一个模块六条逻辑主线始终都在。但是不同的模块,它可能其中的一条逻辑主线或者两条逻辑主线会浮到前边是焦点,剩下的那些可能在背后起作用,或者说我们不在我们的内容教学中去强调它。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就是跟那种基于知识结构,只基于我们这个知识体系,或者说我们很多老师比较喜欢的,就是基于知识点的方式来组织每一个模块的内容,它的这个基本的思路是不一样的。

形象地讲就是对这些逻辑主线的认识是一种螺旋式上升。螺旋式上升有两个层面,第一是贯穿,从始至终都有啊。第二既然是螺旋,所以面对着我们的,有的时候是这几条主线,有的时候是另几条主线,它是每个模块侧重点不一样。就是右边那句话解释的,对每个逻辑主线的了解,它依次都是从简单的体验到理性的认知,然后从个例到系统。

宏观上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六年级之前,就小学部分模块的内容,他基本上是聚焦本地或聚焦学生个人,跟他有关的。从七年级开始有网络,所以这个范围会扩大。所以这种认识的这种观念是从个体到系统。这个系统既有我们对这个学科整体的方法论的思考,同时也有它的传播范围和影响范围的思考。然后从简单的使用到系统的创新到创新,是这样的一个逻辑,所以它不是一种简单的通过基本概念再到建立在基本概念之上的这样的一个非常完整的结构,非常完整的一个知识体系。而是一种思想发展的这样的一个体系。

所以如果用一句话来讲,逻辑主线它跟学科大概念、学科核心概念相比,它的不同地方在哪?我认为逻辑主线它更加强调的是我们学科那些关键思想和方法是如何演化的,就是如何从最简单的思想到系统化的思想,如何从一些简单的工具到系统化的一种方法论。所以他是不可能用一个概念来包容的,或者是来涵盖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逻辑主线,既然是思想的发展,学科方法的发展,所以一定涵盖了核心概念,里边一定有核心概念,但是不能反过来。我想拿一条逻辑主线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算法是计算机科学的领域,当然也是我们信息科技这个领域里边最核心的。叫概念也好,叫思想也好,它是最核心的之一。我们可以从两种思路去考虑,一种是把它看成一种学科思想,最具学科代表性的一种思想,那么我们围绕思想来组织教学意味着什么?就意味着我们实际上是要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循序渐进的这样一个过程。从算法最简单场合的使用,逐渐变成一种通用的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路。所以这个过程它不会说我就简单定义什么叫算法,然后围绕这个定义是怎么在具体中怎么使用,不会有这样一个简单的教学逻辑。

所以从宏观上来讲,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门学科最具学科特点的一个不同的解决问题的一个大的思路。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就是我们课程标准也好,还有我们的这个教学指南也好。它都特别强调就是把算法当成是一种通用的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来对待,而不是把它简单地看成一个解决具体问题的。当然如果我们再把这个视角再靠近一点,也就是我们还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

那么这个时候他必然会遇到算法是什么,或者说算法它具有哪些方面的特征,这就进入它的知识概念层面上,所以他要涉及你在生活中遇到了某个具体问题,比如说是规划问题,还是排序问题,还是什么优化等等,就其他各种各样的问题。对这样的具体问题的时候,我聚焦的是什么?聚焦的是对这个问题你如何来根据问题的需要来设计、来描述,包括如何来实现,以及实现完了以后,我们反思一下有没有改进,这样一些具体的过程。这就是一个具体的例子所呈现的,这就是到了他的知识层面或者是技能的层面。因为解决问题它一定需要具体的技能,而不是完全靠宏观的理解,宏观的思想,所以它是有一个过程,所以从整个我们这个课标逻辑主线的设计,它是非常注重让这个过程从最底层到顶层这样一个发展的过程。所以根本就没有可能我们用一句话来界定我们信息科技里的算法是什么意思,你界定不冲突的,它在不同的层面或者不同的模块,它的强调的方面是不一样的。大家都知道你看到就是高年级的时候,尤其是六年级以后,算法它往往就退到后面,退到刚才我们说的就是隐藏在后面的那条主线,并不是说算法在这些主这些模块里不出现,而是它是作为一种思想来出现的。讲网络为什么要讲协议?协议不就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小的问题,各管各的事儿。这不就是算法的思想?类似的就是我们人工智能里面很多,就比如说我们今天的大模型,我们大模型他大在哪?大不就是在数量级上,由于数量级上的提升导致了量变到质变,那么他不就是重复的这个思想。而且我们都知道我们算法的重复,它不是简单的重复,不是简单的循环,一次一次绕圈,而是每一次重复都有新的内涵。

事实上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人认为大模型没有理论创新,走不了多远。我相信大家也都看到很多人这种观点,就像刚才熊老师给我们举的那些例子。算法的潜力,就这种循环的力量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就轻而易举地下这样一条结论,说因为我们没有破解人脑的思考的秘密,人工智能就不可能做到。原来我们设想需要把这个人脑思考,人脑这个人的思维活动的所有的机理都搞清楚。因为人的思维跟机器的思维,跟计算的思维它是不一样的。所以你不能用我们自己,我们驾驭不了那么大的量,我们驾驭不了那么多次的重复,就认为人工智能也驾驭不了,就认为我们现在的基础设施也驾驭不了。

所以思想层面上的东西,跟具体实施上面的层面的,既要一个演化的过程,同时也要有一个要站在不同的视角,我想有一些简单的观念,或者简单的我们的这个做法,我们要教给学生计算思维正确的计算思维的这种思路,既要有正面的,同时也要有反面的,也要有反面的,也就是我们要跳出用人的思维去衡量计算思维,他是为人服务的,但是它不是按照人的方式去思维的。所以在思维这个层面上,或者说就是我们基于逻辑主线这个层面上,它的内涵还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挖掘的。不要过早下结论啊,不要过早说我们现在人工智能出现泡沫了,人工智能已经到了瓶颈了。这就是逻辑主线。我觉得它的价值,要一种发展的眼光去看,而不是用一种定式。

当然引入逻辑主线,绝不简单的就是改一个说法而已。他真的是要求我们老师要从观念上要改变基于知识传授这样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个人始终认为就是我们这个课标修订、贯彻实施过程中最大的阻碍,最大的困难不在于我们学新知识,而在于我们的观念。我给大家提个问题。大家都知道现在很多老师都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自己的这个教学工作,辅助写教案,辅助批作业。我想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家想没想过这样的后果是什么?他是你想要的吗?比如说辅助你写教案,人工智能生成。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它一定是教与学的这种彻底的改变。那么辅助你写那种传统的教案意义何在?我们想过没有,再有。帮助我们批改作业,做学生的一些就是一些我们所说日常的一些繁琐的工作。那么你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学生也在使,那些问题,他还是原来那个样子吗?所以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是我们在贯彻信息科技,以及刚才我特别赞成熊老师最后那一句话,就是教人工智能,用人工智能教这两个东西要同时做,不可能我只教。而不用,那么你教就会改变。所以这里边它是有内在的影响,我不往远了走了,所以我们自己该怎么变?就是不用传统的知识传授,我们现在还处在一个过渡时期,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达到理想的状态。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或者说我个人理解就是我们怎么使用教学指南,它的基本的引导的思路就是首先要把学生直接放到面直面问题,也就是说要理解这个问题,用信息科技的思路。同时要自主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思路,这叫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还要能够用我们适当的工具或资源来完成任务,来解决真正把问题解决,这是最后解决问题的人,而且要把这个东西变成一个闭环,也就是解决完了问题以后还要反思一下。第二次循环的时候,要有新的内涵进来,有新的方法进来,有新的思想进来。这个第二轮循环就是一个创新了,就是创新你要跨越原来的。所以。对我们以后要真正去上信息科技课的这一线老师来讲,还是那句话,就是我们最大的挑战不是去学一些人工智能的算法,然后去指导学生去用程序来实现,不是让学生去掌握编程,让他成为一个合格的。程序员,这个跟语言没关系的,用python也好,用什么也好,跟这个没关系的。我想我们很多老师自己都很难成为标准的程序员的。就像我们不可能成为人工智能的大多数老师,不可能成为人工智能的专家,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不能使用人工智能去改变教育,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指导学生成为人工智能的专家。所以这个传统教育观念,我要给学生一碗水,我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个思路可能是不对的。至少在现在这个阶段。你一桶水有什么用?他用那个人工智能是汪洋大海是吧?你一桶水有什么用?它不简单是一个知识问题,它是一个思路,一种新时代数字时代的思维方式,或者说我们把它叫做数字化思维。所以一句话,逻辑主线实际上就是信息科技在我们这个数字时代,如何来改变学生思维的一个具体的举措,具体的举措不围绕知识,围绕思想、围绕方法、围绕价值。

好,下面我们就转向我们教学指南的具体的因为大家现在已经都拿到了,所以他的一些大致情况,刚才李处也都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所以我前面就很快过一下。首先教育指南是课标的要求,特别是之所以这样要求,我理解他也反映了在数字化国家,整个国家在做数字化转型,那么教育必须做。我们不可能我们各行业都做了数字化转型,都把数字化场景下的这种心智生产力作为我们的未来发展目标。我们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纸质模型的纸质这种模式上,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是大势所趋。另外教育要改,它有一个过程,信息科技无疑是其中最核心的一个学科。所以拿信息科技作为这种数字化转型的这样一种尝试,或者这样一种探索,责无旁贷,这也就是我这也是我们信息科技课程,或者是我们信息科技从事这个行业的所有从业人员的一个使命。

第二点我想再强调一下,就是我们在教育指南的使用说明上已经明确说这个教学指南是由教材局组织编写,是给信息科技实施提供基准性的参考依据。基准性,换句话说,它是个起点,它上面是没有天花板的。因此既然是基准性的,所以他要解决的问题,就刚才熊老师也都说过,就是我们信息科技如何贯彻新课标的具体的一项一项的要求,要把它落地,而且不折不扣的落地。所以他首先要做的是我们全国范围内的,我们信息科技的实施如何老师如何教和怎么教,这两个基本问题,所以它是基准是一个基准。但是,因为我们一门课的实施,除了。这些基本问题以外,还有怎么教好啊,怎么教出特色。怎么评价考核?怎么在我们整个的这个教育体系里面,作为一个国家课程,怎么承担我们立德树人的目标的这种作用这些。

需要我们在这个基于教学指南的一个基础上,我们地方要做思考、要做实践、要做尝试、要做试点。所以他只是在一个逐渐上升的这样一个台阶上,铺下了第一层台阶。我们后边很多问题,很多这个就是具体的做法,不是我们目前教学指南能够一下子都解决的。所以我想这个就是他的这个定位,首先我们要清楚,所以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大前提下。教学指南,它不是我们以前习惯了的教材的一个简单的替代品。如果要是替代教材的话,我们还用改名字吗?我就直接叫叫教材就完了,是吧?正是希望我们不要把它看成教材,哪怕是认为是一种新形态的教材,而更多的是什么?我们要放弃传统教学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说你不能按照原来的那种方式,有了教材我弄教辅,有了教辅以后弄考试方案,然后弄题库,你不能按照这种方式做,这种方式教不了思想,或者说你不能让学生真正发展出你信息科技的最有利的这一方面,最多还是就增加一个考试课程而已增加一个考试课程,大家看我们现在国家的这种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需求,只增加一个考试的课程有什么意义?我们还需要改吗?所以观念一定要变一定要变。

既然要变教学指南,我想我们大家以后无论是在各种交流平台上也好,还是在我们下面的研讨也好,你首先忘了几个我们传统教学的有代表性的这些话。哪一个知识点要考?哪个知识点是教学重点?他实际上就是下面这句话,这是我的理解,不一定确切。但是我个人觉得它代表了我们做教学指南,从教学指导这个意义上来讲,主要给老师提供哪些支持,就指导一线教师设计并开设出符合课标基本要求的课程。解决教什么,怎么教。所以他的整个体力还是按照传统的这种课程模式来分解的。

因为这个我们目前我们没办法改变,或者说我们还没有到来改变我们授课方式和教课方式,我们还没有到那个阶段,所以中间有个过渡。这个过渡同时我们信息科技有新的目标,有新的要求,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指南承载着的一个技术指导老师既满足课标要求,同时在不大动我们传统教学模式的这种前提下,能够把课程标准这些新的观念和新的理念,能够把它基本上贯彻下去。当然这个任务就已经相当艰巨了,相当艰巨。

所以我们在教学指南使用说明的后边,特别有一句话。给老师留下的这种创作的空间,创造的空间,仍然是巨大的。因为我想每一个有抱负的老师,或者是我们每一个负责信息科技实施的骨干教师,都希望把他教好啊,教出特色,甚至是能够引领其他课程。所以教好教出特色。做到引领。那么这个艰巨任务其实都在实施上,所以我们不是说用教学指南作为一个通用的全国通用教材,绝对不是这样的,是希望给老师铺上第一层台阶,后面的台阶如何让他搭好,搭的坚实可持久。我们自己老师自己,包括我们地方的这个教育,管理部门,能做要做的事情能做的事情应该说还多得很。我们至少到目前为止,大家都知道还有一个非常艰巨的一个任务没做,就是我们信息科技的实验教学该怎么做?这些都不是教学指南能够解决的,都是需要我们在充分的实践的基础上,充分的交流探讨的基础上,逐渐地去一步一个脚印。

这个整体的内容我就很快过一下。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是3年级到8年级,就是六个模块,每个模块分为一侧。我们教学指南里边的课,还有配套的课程资源,基本上是按照一课对应着我们日常教学的一课。这样的话就是按照每周一课时,每个模块共30课时这样一个容量来设计的来设计。

结构上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每一侧都是按照单元来组织,而每个单元基本上是一个项目,是一个相对来讲是比较综合的一个项目,这样的话为了完成这个项目,它里边可以分解一些子项目,然后通过一些子项目来做到这种,循序渐进,把围绕这些项目的一些需求,过程,涉及知识,涉及技能这些方面来有重点的,又能够在一个课时能够完成,就是这样的一个结构。所以刚才我讲了,就是教学指南可能对我们一线老师最大的价值。也就是说后面我们看这个整体结构的时候最大的价值。也就是说它和课标的要求的这种对应和内容的覆盖,我们不用所有的老师都不用去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要求点都自己重新设计,就不要所有的东西都从零开始,这样的话会很累的。所以教学指南给大家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很好的第一层台阶。

我就结合一个模块的具体情况。每个模块它的结构大致是一样的。其实刚才李处,也就是上午也说过,就是我们每个模块的结构,我们结合这个实际的模块的情况,来再做一个详细的说明。每个模块首先它有一个序言,这个序言部分一共五个方面、

第一部分就是模块设计说明。模块设计说明,实际上就是对这个模块所关注的逻辑主线,主要关注哪几条逻辑主线,它内容上有什么特点,是哪些方面,比较强调哪些方面。是不是需要一些特殊的实施条件?比如说需要一些硬件环境,需要网络的环境,需要一些特殊的资源,需要一些小工具等等,当然还要对这个模块教学的要求做明确的说明,这是设计说明这块。

第二部分就是跟我们课程的核心素养,就数字素养与技能。他是我们课程整个信息科技课程的大目标,这个模块跟这个大目标在哪些方面关联的最直接。所以这个部分实际上就是我们课程标准里面关于这个模块和核心素养这部分内容的一个具体化。这具体到这个模块,它会指向核心素养的哪些方面,当然这也和我们课程标准里边对核心素养的分级的要求是有关联的。这是第二部分。

第三个部分就是内容的要求,内容的要求就是课标里边对这个模块内容的具体要求,所以这个没有太大的变化,可能在个别的措辞上会有一些为了方便阅读会有一些解释,但是总体上来讲就是课标的要求。

然后第四个部分是学业要求,学业要求也是课标的要求,对这个模块的要求。但是学业要求可能那个内容要求它有一点不一样。大家都知道学业要求它实际上是为我们这个课未来如何考,如何评价。从课程标准这个角度来讲,作要求的。所以他跟核心素养那部分是有直接关联的。

刚才我讲过,就是我们目前信息科技考核的具体方式还有待于探索,所以目前在实施过程中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对考核的具体要求,所以我们目前的教学指南对学业要求的理解,就是我们的内容方面要覆盖到这个学业要求的每一条,要具体到每一条。所以大家也可以看到,我们未来实施课程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在这方面我们老师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因为这是一个很大的一个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可能要结合着我们本地怎么考,要结合着我们课标的要求。所以这个学业要求,一方面教学指南可以给我们老师提供很多便利,另一方面也给不同的地方设立考核方式,提供一些参考依据。因为你把所有这些学业要求跟我们内容要求所覆盖的内容汇总到一起,汇总到一起就容易找出我考点在哪儿,考点在哪儿,评价点在哪儿,是适合于传统方式的考试,还是适合于过程性的考试,还是适合于让学生做作品的方式。这是第四个。

第五个部分其实也很关键。第五个模块实际上就把刚才的那四个部分,这个模块里边的这四个部分,把它的所有相关信息非常具体化,汇总到一个表里面汇总到一个表里边。这个表里边就是包括单元的内容,包括每单元有多少课构成,包括名称,包括跟哪些逻辑主线相关,包括它的内容核心内容,实际上就是它所覆盖的这个学业要求和内容要求的具体的体现。最后还要列出跟课标具体内容要求哪一条关联。这样的话,大家看我们在使用教学指南来设计课程的时候,就会节省大量的时间去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我相信已经拿新课程标准尝试过的老师都会遇到一个很大的困惑。就是我们日常教学中某一课里边讲的某一个内容,跟课标核心素养的培养,它的关联是什么?那么教学指南它从整体上就是希望我们通过整体设计,来避免陷入每一节课都跟每一条具体要求相关联。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在老师能够把这些方面的一些这种困惑和劳动的,我们有一个线路图,有一个线路图。当然我们说这里面值得商榷的地方,或者是可能有待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这个是毫无疑问的。也是特别期待我们老师能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把它用好啊,同时也能够把自己的体会和经验能够分享出来,让我们教学指南后期的这个改版或者更新的时候,能把这些教学的一线教学的这种经验,好的经验,能够让更多的老师和更多的地方来分享。

那剖析来看,就是说我们一个单元,刚才说一个单元,它基本上就是一个大项目,当然这个大可能要加个引号,因为它在低年级的时候,这个大也许就是一个要分几步的。但是再往后,往特别是五六年级以后,那么他的这个单元有的项目还是够大的,是够大的。因此这个项目,它这个单元它是分若干课,每一课相当于是我裁成一个子项目的目标,同时又能在一节课的范围大体上能够解决既有独立性又有整体性。然后每一节课一个单元它有覆盖内容要求的,这个后面有对应的,然后每一节课也有对应的这个内容要求,那么总总合在一起大家可以看到就是他会把一条或者两条逻辑主线,大家看中间那一列就相关的逻辑主线,每个单元它会涉及到一条或两条,主要涉及就是主要关注它的两个方面。然后最右侧的是具体的要求,具体的要求,有的是一条,有的是两条,有个别的还有三条是更多的,甚至更多的。那么组合在一起,就每个单元的你组合在一起,你会发现,它会涉及到我们课表里的内容要求的3条到4条,有一些是一条,比如说我们的第六单元,关注的就是内容的第三条,不但跟项目有关,跟项目有关,还有跟我们的这个年级有关,跟年级有关,综合在一起,综合在一起就是每一个模块它会把内容要求里边的每一条都分别覆盖,而且不止一次,所以这个也充分体现出我们螺旋上升的它的含义。也就是说每次出现内容要求的时候,它覆盖或者是不同的侧面,或者是不同的层面。而不是一下子就是我这个例子把这个内容要求覆盖了以后不管了。所以每一条逻辑主线的覆盖,既有面上的也有既有横向的也有纵向的。这充分体现出一种它是六条逻辑上紧密绑定在一起的,而不是单独我就是拿他的知识结构来做,所以这是我们整体上设计在具体模块里边的它的一个体现,这是一个模块的序言部分。然后是模块目录,这个我就不细说了,这个比较容易理解。刚才已经讲了,就是单元是一个总的一个项目,当然这个项目根据年龄的不同,有的可能不太像个项目是吧?

更像是一个具体一个任务,有的这个项目比较简单,有的又相对来讲比较复杂,所以这个东西它都是跟内容特点还有年龄特点,再有一个就是它这个逻辑主线在不同阶段起的作用来决定的。根据每个项目的它复杂程度不同,所以一个模块每一册大概是6到8个单元,有少的就是五六个单元,多的能达到8个单元,然后每个单元根据这个单元里的这个项目的大小和复杂程度,分成3克到6克,也有个别的超出6克,也有个别的超出6克。就是说我刚才说的这个比较复杂的,同时又涉及的方面又层面又比较多的,这个不一,但是整体结构是这样子。然后每一课它的容量也是有一定的弹性。考虑到全国各地每一节课的容量不一样,所以设计的时候就是这个容量它是可以伸缩的。那么我相信老师拿到这个教学指南以后,根据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做这种容量设计,是相对来讲还是一不是一个很难的事情比如说我们可以把一些简单的步骤,如果课时不足的话,把一些简单的步骤把它合并或者简化。如果充分学生准备充分,课时又比较充足,觉得这个必讲的内容是充分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把一些拓展的内容,把它纳入这个正文里边,正课里边。所以这个弹性对教学的弹性还是相对来讲比较大的。

然后每个单元也就每个项目也有个序言,这个我就简单说一下。比如说我拿其中的一个单元为例,这一个单元首先就是单元名字,其实就是项目的名称,就是项目的名称这个项目它是一个三年级的一个项目。所以实际上就是一个场景里面做一件事情,做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事情,里边有引言,引言当然就是对,就是这个项目的这个背景,目标和我做了这一个项目对我们有什么价值,这样一个简单的一个描述。然后这个项目做这个项目中所涉及的我们学科的,比如学科的一些概念,还有一些知识,一些方法和技能方面的。你拍拍照这件事情,里边涉及照片、涉及存储、涉及图像,涉及图像的方方面面涉及摄取图像的器材等等。所以你要想把它做适当的伸缩,实际上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每个环节都可以就既可以从零起点做,也可以从非零起点做,那么它的空间伸缩的空间都有。

然后我们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可能需要一些特殊的一些条件,实施条件。前面我们说过,我们在一个模块里面有实施条件,它是总的到每一个单元里边,那么它会更具体。比如说这个单元需要做实验,需要学生活动,需要什么样的器材,需要什么样的支持资源的支持,需要做什么样的工具,都有一些非常简单的说明。这是还有就是学习目标,就是我们这个单元是从学生学习这个角度,我们应该让他掌握什么,了解什么。反思什么?最后还有一个评价建议,当然这个评价建议实际上就刚才我说的,就是我们只是教学指南,不提供具体的评价方式。但是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评价的点,也就是说在这个项目里边你如果做评价的话,在哪几个点做评价,这样的话就是无论你用什么方式来考或者来评,我们都有一个基本的一个依据,或者基本的路径。只不过就是评价方式不同而已,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学指南在这方面,实际上我们的编者,我们的这个编辑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既考虑到我们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做信息科技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可能遇到的困难,老师可能遇到的一些困惑,同时他又不失我们能把课标的这些新想法贯彻下去,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尝试和思考,所以我特别希望大家要能够把这些我们编者的劳动这些思考,能够把它教学中把它用起来,让它变得更好。问题肯定是有啊,不是说解决了所有问题,肯定是有啊,我们希望它只是个起点,希望我们在这个起点的基础上能做得更好,这是一个单元的序言,然后单元里面具体一刻一刻的结构,它相对来讲就比较容易说。那我们先看一下我们教学指南的这个版式,或者说他的体例版式和风格,它的一些特点。既然大家都拿到了,所以也都了解了。首先这个教学指南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是分栏的,也就是左右分栏。那么左侧是学生视角,右侧是教师的视角。学生视角,当然就是要聚焦以学生的视角来看待我们的教学活动该如何开展。所以它有一个相当于我们在这个教学里面,把它叫做这个学名叫做脚手架是吧?因为我也不是搞教育的,所以不太理解他的这个准确含义。那我的理解就是他实际上给你搭了个框架,搭了个框架,是不是用得对?

这个如果用得不对,请大家谅解,搭了一个框架这个框架它的好处就是它非常明确的就把这一课分解成学生要做的几个步骤,通过这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明确的要求或者明确的目标。这是学生视角,一会儿我们再说每个步骤的它的逻辑关系。右边这部分就是教师的视角教师的视角教师的视角当然就是从教师的实施的角度,我们在规划这课上这一堂课的时候,我们遇到一些问题,或者是遇到不同的选项的时候,给提一些建议。一个最可能是大家一下就能想到的。比如说我们条件,有的地方有硬件实施的条件,做实验的条件,有的地方没有,那么我们教学指南它会根据不同的情况会提供一些建议,不提供一些建议,不是这个具体条件不是他能解决的,其他的一些功能,后面我们会通过几个例子来说,这儿我就过一下。

然后这个编排的特点,还有一个就是学生视角和教师视角,它是根据主题对齐的,除非排版有影响,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他的学生视角的主题跟教师视角的主题谈论的主题实际上是可以通过这种水平线分割的。这样的话我们教师在使用教学指南的时候,你不用去翻说这个主题的教学建议,可能在后面的一页或者在前面那一页不会出现这种情况。那么在大多数情况,在只要排版允许,文字能排得下,那么都是对齐的,都是对齐的,就是一段话对应的一段话,就是这一部分内容就是对应的这就相同的这个主题这个也是我们在出版体排版体例上做的一些尝试。

好,那么我们再细化到这个下边一个个具体的活动,我们可以看到就是每一课它有若干个活动构成,每个活动实际上就是把这一课的学习目标做分解。所以每个活动实际上它跟我们这一课他要学习的目标是直接关联的。同时他也有循序渐进的这样一个作用,也就是说他不是一下子就把这一课的最终目标拿出来,而是通过很自然的这种过渡,建立这种逻辑的关系。所以因为我们各个地方不同的不同学生的情况,它的前提不一定一样,所以这个活动,我们老师的自主权还是很大的。我们可以根据对我们学生的情况,刚才我说就说我们把一些相对来讲,对我们这个地区的学生,可能他掌握的比较好的这部分我就合并,很快就过一下。如果有一些我们这个地方学生没有提到,或者说我们这个指南里没有提到,那么我们需要补充的,我们把它增加进去。所以这种空间是比较大的,强调的就是循序渐进,然后逻辑关联,就是你的每一个活动都要跟我最后的学习目标关联。

当然教师视角实际上就是给相应的学习活动做更细化的这种支持和尽量地提供帮助。这样的话我们老师可以原则上在不脱离教学指南的情况下,就能处理大多数的场合,这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的活动,把所有的活动连在一起,就是这一刻的完整的一个过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大多数场合,每一刻最后一个活动通常都是稍微有一点儿上台阶的,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信息科技这次的这个课程标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核心素养,他要指向价值观,学生价值观的成长,价值观的成长很难把它跟一个具体的场景去关联,但是你又很难脱离,所以对价值观的这种考虑和关注,对素养就是高级素养的这种考虑和关注,往往它会体现在一系列活动后的一种反思和指导思想。所以在大多数课程里边,就每一个课里边最后一个活动,或多或少都和这种态度、价值观、规则、安全和责任这种高阶的素养直接关联。所以我觉得这块也是对我们老师的一个很好的一个帮助。因为我们宏观上好说,我一测他跟学生的这个情感态度、价值观关联,可能好说。但是具体到一刻,可能就要花很多时间。所以我们的作者,我们的这个指南的作者,其实在这方面就是花了很多时间,在每一课后面,在大多数课里面都是这样,都会涉及一些提升的环节。这种提升的环节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复杂的?就是比如说像这一课是涉及拍照,涉及拍照的话,那么它涉及的规则是什么?

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太死板的这些规定,但是有一些原则性的东西就要从小就要开始培养。那么要通过正门,要通过其对活动的这种实施来强调这种价值观的培养。比如说在这一课里边,就是拍摄校园,拍摄这个环节,里边很明显涉及价值观的,就是你拍什么?拍摄应该遵循哪些规矩?你的视角应该如何来做,你是只关心那些阴暗面,还是关心正能量的东西,你是只关心发牢骚的,还是要关心这个大局,还是怎么去从这样一个简单的事情里边体现出尊重别人。尊重有关的规定,博物馆里边有些地方明确地写着这不能拍摄,因为很多历史的东西他是怕光的,特别是怕光线的这种变化的。诸如此类的小的很多细节,一课里边可能只有几条,但是我们把每个模块30克汇集到一起,那大家想这是不是就是一个基本上一个完整的一个基本的一个价值伦理道德观,所以这是我们教育指南里边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特点,也是体现我们课程标准这个就是一价值,以这个素养为最终导向的,这样的一个具体的一个做法。涉及这种价值观,涉及安全,涉及法律法规。所以我们在教师视角这块,他还在适当的情况下,只要可能我们会提供一些权威的解读,比如说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有关的法律。这些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活动去渗透到他的这个观念里边。但是我们不可能是用那种就让他背条文,但是老师要清楚,老师要清楚,要有权威的这种解读。

当然最后还有一个扩展提升的环节,拓展提升的环节当然大家也都知道,它主要是为了对这一节课的所得做一个总结,能够让他有所收获。你在技术上学会了什么,概念上学会了什么?方法上有哪些启示,过程上有哪些收获?这样的话更适当的提炼,让他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能够巩固所学的所做的。

教师的这个视角的内容,还有一个就是提供一些细节,包括一些比如说我们刚才说的,如果有些课我们可以想增加一些内容的话,那么在教师视角会提供一些与内容方面的一些原则,原则性的就可以拓展的东西。比如说我们知道在七年级以后,七年级以后,他的这些技术的一些细节,对大多数学生,对大多数老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所以正文里边就是面向学生的这部分,它的技术细节并不多,但是有一些特殊的情况,那么我们需要老师去拓展,所以会给老师提供一些相对来讲比较多的一些细节,这个我就不细说了。

然后这个配套课件我再说几句。配套课件实际上就是他对学生视角的东西,用适合于课堂教学的方式来组织,特别是给课堂教学提供足够的这种空间,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这种对应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了。除了提供一些资源以外,它还有一些其他的一些好处特别是大家都知道那课件它以PPT的方式提供的,所以上面是可以进行内容的增删的,特别是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目前的这个PPT,很多PPT上面很空,不是说这个没得可写,而是这里边可以给老师提供更多的这种空间。

比如说像一些需要做实验的,做验证的,那么我们在正文里面不可能把这个验证的细节说清楚,但是假如说我们在课上需要做这件事情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把这些验证的细节,包括验证中间的这种标志性的输出,可以通过课件来展示出来。比如说这是一个例子,这是我们五年级算法的一个例子。

再有我们有一些年级,它不可避免地会涉及的一些实验,硬件的实验,仿真的实验。这个时候我们教学指南里边,不可能把这些实验过程都写清楚或者是都描述清楚。那么这个时候配套的课件,它就可以起到很好的一个这种支持的作用,方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面向学生全体或者面向小组,都比较容易实施。

我想最后一句话实际上就刚才熊老师说的那个这个实践我换一种说法,我个人理解的教学指南就像是一个对我们一个未来的一个宏大的一个规划,或者是一个想象的一个空间,提供一个场景化的一个导览和路线图。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率,更有目标,去挖掘我们课程标准的这种丰富的内涵。但是无论这个导览和这个指导手册做得多么吸引人,它都不能代替我们自己去创造这个未来,所以把它作为一个导览,作为一个线路图,真正创造的内容是靠我们去在课堂上实现的。这是抛给AI的同一个问题,给我画一个未来信息科技教室的场景,AI都能想象出未来的场景,那么我们自己的老师能不能想象出来,能不能把它造出来,创造出来,这就是我想我们把教学指南把它用好啊,能够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数字化的课堂的未来。好,谢谢。


文章内容转载自疆育匠芯至慧智学微信公众号,微信号 |IT_home2024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侵权,请权利方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